1个动作疏肝理气,气血越来越足

27 2025-03-29
春天的肝气,本应像柳条一样舒展摇曳。 
 而我们却把自己困在工作和生活的鸡零狗碎里,生生把肝气拧成了死结。 
 中医认为,肝喜条达恶抑郁。 
 春季阳气升发,万物萌动,肝气也会顺应自然界的“生发之气”,而变得旺盛。 
 ■  当肝气升发过猛或受阻(如情绪压抑、熬夜等),都会导致肝气郁结,郁久化火,形成“肝火旺”。   
 ■  肝火旺又会扰动心神,引起“气机上逆”,脾气暴躁。   
 两者互为因果,形成恶性循环。 

 





春天养肝,不是吃多少保健药 而是去和春风撞个满怀 

 听书时,一位中医老师的话点醒了我:  “春季养阳的关键在于动,动则气血畅,肝气通。” 
 第二天下午,我破天荒地没让孩子参加课后班。  公园里,她举着风筝线轴往前跑,我仰头追着那只歪歪扭扭的鱼儿风筝。 

 

忽然发现: 

 紧绷的后脖颈,像被春风揉开了  ◦  眼球随风筝流转,长时间用手机、电脑而看花的眼睛,瞬间得救了  ◦  当风筝扶摇直上时,我情不自禁地喊起来:“哇啊——,好高呀!”   
 尤其是“哇啊——”几声后,感觉整个人都通畅了。 





 难怪那么多老人家爱爬上山顶去喊山,原来是把憋着的那股火“啊——”出去。这就是中医所讲的,疏泄郁气。 
 那天晚上,我第一次没在“快点睡觉”的拉锯战中耗尽耐心。 
 女儿早早就上了床,我和孩子一样睡得很香,一觉到天亮。 
 我突然发现:原来不管大人小孩,春天多出去撒欢儿,真的很养人。 
  
 特别这3类人,春天尤其要多出去玩: 
 1. 易燃易爆炸的肝郁人   ◦  一点就炸,总觉得胸口堵着气    ◦  经前乳房胀痛、长结节    ◦  半夜1-3点莫名醒来      
 2. 春困秋乏的痰湿人  ◦  头脸油腻、舌苔厚腻    ◦  睡不醒,越睡越懵    ◦  喝水都长胖     

 3. 换季必感冒,抵抗力弱的人  ◦  吹点风就鼻塞    ◦  流感从不缺席    ◦  总比别人多穿一件       




 


罗大伦博士曾说:绿色调肝,青色养肝,清水润肝。我们每天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,到处都是灰色的,无法吸收到天地间的精华之气,很容易导致肝气郁结。 

 春天出去玩,就是让大自然给你做理疗,边玩边把肝气捋顺了。 
 

  “春天玩对才是大补” 

这几个游玩时间、游玩方式 掌握了,气血和阳气才会“越玩越足” 

 游玩时间: 

 ◦  上午8-10点(阳气初升)  

 ◦  下午15-17点(阳气较旺) 

 ◦  雨后(空气中花粉减少,适合过敏体质的人群)。    

 

平时怎么玩? 

 1. 晨起“偷阳气”   
 在公园里走一走,促进气血运行,推动全身气机流动,缓解肝气郁滞。 
 再做个“两手托天理三焦”的动作,直接疏通肝经,平复焦躁,柔肝降火。 
做完你会发现,僵硬的肩背,就像被春雨泡发的茶叶,缓缓舒展。 
 2. 午间“接地气”   
 换上平底鞋,踩在草地上,和土地来个亲密接触,看看花花草草,挖挖野菜。 
 中医认为,“脾属土,主四肢”“土气通于脾”。通过足底涌泉穴与地气相接,可以激发脾阳升发。 
 弯腰时肚子一收一缩,也可以按摩腹部,刺激天枢、中脘等健脾要穴。 
 脾土沃则肝木荣,肝气自然舒展。 
 3. 晚间“晒月亮”  
 自从把晚间辅导班调成"月光疗愈课",全家人的火药味都被月光稀释了。 

 每天晚饭后,一家人手拉手在小区里,或者不远处的河畔公园走一走,聊着笑着,伴着月光不急不躁地慢慢走,很舒服,这大概就是《黄帝内经》说的“广步于庭”的奥妙吧! 




 


中医认为,黄昏后阳气渐收,此时轻缓散步如太极推手。 

 既顺应阳气内敛之势,又通过足跟轻叩太溪穴  (肾经原穴),引浮越的虚火归藏于肾水,使"阳入于阴",助一夜好眠来平衡阴阳,减少肝阳上亢导致的暴躁情绪。

有朋友说,哪有那么多功夫跑出去玩呀? 
 春光那么好,那就上班早起一点,或者下班绕一下道。 
 总之创造机会、放下手机感受大自然,和小芽招招手,和花儿说说话,就是这样和自然保持连接,享受自然的滋养,你就会大不一样。

备案号:浙ICP备20230375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