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灸三大奇穴,把身体的气郁之痰、脾虚之痰、血痰排出来!

31 2025-04-18

《丹溪心法》云:“百病皆由痰作祟。” 《景岳全书》更直言:“痰生百病,痰去则病消。” 中医所言“痰”,非单指咳吐之痰,而是体内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——气郁成痰、脾虚生痰、血瘀化痰,三者皆可阻滞经络,引发疼痛、结节、肥胖、三高等症。 艾灸之法,以火化浊,以热散结,今日便揭晓三大奇穴,助您“涤痰通络,身轻体健”!   






气郁之痰:痰随气走,灸膻中穴开胸散结 

症状表现:胸闷胁痛、咽喉异物感(梅核气)、乳腺增生、甲状腺结节、情绪抑郁。

经典依据:
《针灸甲乙经》载:“膻中,为气之会,治胸痹、气逆、痰壅。”《医宗金鉴》称其“主一切气分之病”。
艾灸功效:
膻中穴位于两乳连线中点,是“气会之穴”。艾灸此穴可疏肝理气、宽胸散结,化解气滞痰凝。气行则痰消,尤其适合压力大、情绪不畅的现代人。

灸法建议: 

•  悬灸或艾灸盒温灸,每次20-30分钟  

•  配合深呼吸,意念引导气机向下疏散  

•  每周3-4次,睡前灸可助安神解郁      






脾虚之痰:痰因湿聚,灸丰隆穴健脾化痰 

症状表现:体胖倦怠、大便黏腻、头昏嗜睡、舌苔厚腻、痰多咳喘。

经典依据:
《玉龙歌》直言:“痰多宜向丰隆寻。”《针灸大成》载丰隆“主痰饮壅盛,喘不得宁”。
艾灸功效:
丰隆穴(外踝尖上8寸,胫骨前嵴外两横指)是“化痰第一穴”,属胃经络穴,能健脾胃、祛湿浊。脾为生痰之源,灸此穴可断痰根,化解代谢类疾病隐患。

灸法建议: 

•  双穴同灸,隔姜灸效果更佳(生姜切片扎孔,上置艾柱)  

•  晨起空腹灸,顺应脾胃经气升发之时  

•  配合拍打足三里,增强运化之力      






血瘀之痰:痰瘀互结,灸膈俞穴活血涤痰 

症状表现:面色晦暗、痛经血块、皮下瘀斑、静脉曲张、心脑血管堵塞。

经典依据:
《类经图翼》载膈俞“主诸血病,瘀痹疼痛”。《针灸聚英》称其“治痰饮,膈胃寒痰”。
艾灸功效:
膈俞穴(第七胸椎下旁开1.5寸)为“血会之穴”,善治痰瘀互结之症。血行则痰化,艾灸此穴可改善微循环,清除血管内“痰浊”(如血脂、血栓),预防心脑梗等重症。

灸法建议: 

•  俯卧位用艾灸盒温灸,透热至前胸为佳  

•  配合红花油揉按肝俞、胆俞,增强疏泄  

•  三伏天灸此穴,可借天时驱体内阴寒痰瘀     

增效配伍:三穴联动,扫净全身痰浊 

1. 气郁+脾虚痰盛:膻中+丰隆+太冲

(开郁结、健脾胃、化痰湿)
2. 血瘀+痰阻心脉:膈俞+内关+巨阙
(通心阳、破血瘀、涤痰浊)
3. 全身痰湿肥胖:丰隆+中脘+带脉

(升清阳、降浊阴、塑身型)   






艾灸排痰必知三禁忌 

1. 痰热证慎灸(痰黄黏稠、舌红苔黄)——先清热再化痰

2. 灸后多饮温水——助痰浊从汗、尿排出

3. 切忌过饱过饥——辰时(7-9点)、巳时(9-11点)灸最佳   


结语 《医学纲目》有训:“怪病多痰,治痰当求其本。” 艾灸膻中、丰隆、膈俞三穴,正是从气、脾、血三焦入手,切断痰浊生成之源。 一灸行气,二灸化湿,三灸通瘀,三穴合力,犹如为身体开启“清痰模式”。 愿读者循此法,让痰浊去、气血畅,还身心一片清朗!

备案号:浙ICP备20230375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