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气一升 百病不侵
到了秋天,平日里就脾胃虚弱的人常常会有这样的不适——头昏头重、乏力气短、肢体困重、腹胀腹泻等,就好像夏天的湿气还在体内缠绵不去。
但与此同时又伴有颈、肩、背、腰部等关节不适,喉中多有痰或异物感,有些可能还会有鼻炎、咳嗽、皮肤病、失眠、焦虑等。
这是因为脾胃气虚、湿热内阻的同时还伴随有肺气的不足,可以用李东垣的升阳益胃汤进行调节。
升阳益胃汤是治疗脾胃虚弱、清阳不升、湿热中阻症候的代表方剂。
升阳益胃汤
汤剂用量:生黄芪40 g、法半夏15 g、羌活6 g、生晒参10 g、生白术15 g、陈皮15 g、独活6 g、泽泻6 g、炙甘草10 g、茯苓15 g、北柴胡6 g、黄连6 g、防风6 g、白芍15 g,水煎服,日一剂。
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,尤其重视脾胃,被称为“补土派”,是“脾胃学说”的创始人,升阳益胃汤出自他的著作《内外伤辨惑杂论》“卷中”部分——劳倦所伤论。
该部分根据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分别列有饮食劳倦论、暑伤胃气论、肺之脾胃虚方和肾之脾胃虚方四部分。本方便是出自“肺之脾胃虚方”的内容。
“肺之脾胃虚”从本方证型来看,秋燥令行,但脾胃气虚无以补养肺气故肺气不足,湿热内阻又阻碍了气的运行,使肺气难降,湿热内阻从根本上说同样是脾胃虚弱无以运化水湿所致。
故本病虽兼有肺与脾的气虚,重点却依然在健脾益气,升发阳气上。
那么为什么脾胃虚就肺气虚呢?
因为肺主气,脾益气,肺摄纳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气相合为宗气,是全身之气的重要物质基础。
另外,脾主运化,为气血生化之源,但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,必赖肺气的宣降才能敷布全身。肺在生理活动中所需要的津气,又要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,故脾能助肺益气。
肺气的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脾气的强弱,故前人也有“肺为主气之枢,脾为生气之源”之说。
也可使用艾炙、热疗等方法升阳补气,相对于服药更安全放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