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瘀体质的人不在少数,这类人往往面色、唇色偏暗,舌下静脉发紫,皮肤粗糙,易出现瘀青,性情烦躁、爱忘事儿。有些人还会伴有胸闷疼痛、胁痛痞块等症状,体内血液循环不畅,便会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。淤血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。疼痛,尤其是局部的钝痛,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组织缺氧,从而引起疼痛。肿胀,也是血瘀的常见表现,血液无法顺畅流动,在局部形成淤积,导致肿胀和僵硬。长期血瘀还可能导致皮肤出现暗斑、色素沉着,皮肤颜色看起来暗淡无光。体内有淤血,也更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,可能引发心脏病、中风等严重疾病。各个脏器依赖血液供应,血瘀可能导致内脏供血不足,引起功能下降。尤其在冬季,寒冷的环境使人体的血管收缩,血流速度下降,血液凝集,会进一步加重血瘀现象。血瘀体质的人,要以活血化瘀为主,尽量去疏通淤滞的气血。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有效促进血液循环,清除淤血。今天分享4个组合穴,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,还能帮助冲散淤血,有血瘀的人都可以用起来,这四个穴位分别是:合谷穴、太冲穴、血海穴、三阴交穴。四穴组合好比是一剂活血化瘀的方子,每个穴位分工不同,相互配合又可行气活血化瘀,对任何部位的淤血都非常有效。那么,这4个穴位分别在什么位置?为什么能活血化瘀?合谷穴位于手背,大拇指和二拇指之间,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。

合谷穴是阳明大肠经的原穴,大肠经的气血都在这里聚集。因此,合谷穴具有宣通气血、行气活络的功效。刺激合谷穴可以补充大肠经的气血,促进气血运行,常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各种疼痛症。在中医理论中,合谷穴还能与太冲穴相互配合,打通上下气机,助力气血运行。太冲穴位于脚背上,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后方的凹陷中。
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和腧穴,ta具有消散肝气肝火的作用。太冲穴与合谷穴相互配合,能够打通人体上下气机,促进气血顺畅运行。中医认为,“气为血之帅”,“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瘀”。刺激太冲穴可以消散郁结的气,从而消除瘀血。
血海穴是隶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穴位,刺激该穴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速度,加速瘀血排出体外。血海穴还能促进行新血的生成,补血又偏重于活血。因此,血海穴是治疗血症的主要穴位之一,如月经不调、肝血虚、膝关节疼痛等。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,足内踝尖上3寸,胫骨内侧缘后方。

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、足厥阴肝经、足少阴肾经这三条阴经的交会穴。脾主统血,肝藏血主疏泄,肾藏精,精血同源互化。刺激三阴交穴既能补肝肾精血,又能健脾生血。三阴交穴在活血化瘀的同时,还能兼顾三个脏腑的功能,加固活血补血的作用。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,这四个穴位组合之所以能够有效清除淤血,是因为它们分别作用于人体的不同经络和脏腑,共同促进气血的顺畅运行。合谷穴和太冲穴是上下对应的穴位,分别位于手背和脚背。合谷穴属于阳明大肠经,太冲穴属于肝经。阳明大肠经和肝经在中医理论中分别主气和血,刺激这两个穴位可以打通人体上下气机,促进气血的顺畅运行。特别是太冲穴,作为肝经的原穴,能够消散肝气肝火,从而消除瘀血。血海穴是隶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穴位,脾主统血,刺激血海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速度,加速瘀血排出体外。同时,血海穴还能促进行新血的生成,补血又偏重于活血。因此,血海穴在治疗血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三阴交穴是三条阴经的交会穴,刺激该穴位既能补肝肾精血,又能健脾生血。在活血化瘀的同时,三阴交穴还能兼顾三个脏腑的功能,加固活血补血的作用。这使得三阴交穴在调理血瘀体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。怎么刺激这4个穴位?

按摩时,用指腹按揉每个穴位3-5分钟,力度适中,以感到酸胀为宜。艾灸时,可以选择艾条或艾绒,对每个穴位进行温和灸或回旋灸,每次灸10-15分钟,以皮肤微红为度。特别提醒:艾灸前不能吃得太饱,也不能空腹;艾灸后要注意保暖,避免身体受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