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络不通百病缠!这3个穴位通经络,解淤堵!

161 2025-01-14
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经脉者,所以能决死生,处百病,调虚实,不可不通。”中医常说:"经络一通,百病不生。"

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十二经络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,连接着人体的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官九窍,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。

什么是经络?


经络是连接人体五脏六腑的桥梁。中医所说的“十四经”包括:手、足三阴经,手、足三阳经,任、督二脉为主体,是一套遍布全身的综合系统。人体经络是维持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“通道”,中医有云“万病之源源于血,百病之由由于气。经络通百病消,血液清颜如玉”,可见堵则病,通则泰,经络疏通是相当重要的。

经络不通的原因


人体的十二经脉,因长期吹空调、保持同一姿势、熬夜、缺乏运动、生活工作压力大、心情不好、饮食不规律、爱喝冷饮等,受到各种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的影响,易导致经络不通。

经络不通的表现



肺经:怕风、易汗、咽干、咳嗽、过敏性鼻炎、皮肤干燥、容易过敏、动则气短、面色无华等。

大肠经:牙痛、头痛、口干、皮肤过敏、青筋斑点多、肠胃功能减弱、肩周痛等。

胃经:胃痛、怕热、消化不良、倦怠、膝关节酸痛、便秘、唇干舌燥、身体消瘦等。

脾经:脘腹胀气、吸收不良、口淡、倦怠、虚肥、头胀、头脑不清、湿重、脚肿、便溏、关节酸胀等。

心经:心烦、心惊、心悸、心闷、心痛、短气、口腔溃疡、口干口臭等。

小肠经:小腹绕脐而痛、心翳闷头顶痛、容易腹泻、手脚寒凉、吸收不良、虚肥等。

膀胱经:恶风怕寒、颈项不舒、腰背肌肉酸痛、腰膝酸软、静脉曲张、尿频尿多尿黄等。

肾经:手足怕冷、口干舌燥、腰膝酸痛、月经不调、性欲减退、足跟痛、尿频尿少等。

心包经:失眠、多梦易醒、难入睡、心烦健忘、胸闷、口干、神经衰弱等。



三焦经:偏头痛、头晕耳鸣、上热下寒、手足怕冷、倦怠易怒、皮肤容易过敏、肌肉关节酸痛无力、食欲不振等。

胆经:口干口苦、偏头痛、易惊悸、善叹息、便溏或便秘、皮肤萎黄、消化不良、关节痛、痰湿结节积聚等。

肝经:口干口苦、情志抑郁、胸胁胀痛、眩晕、血压不稳、易怒冲动、皮肤萎黄、易倦乏力、月经不调、乳房疾病等。

督脉:虚寒怕冷、手足不温、疲劳乏力、颈椎病、腰痛、痔疮、便秘、阴阳失调等。

任脉:怕热汗多、阴阳失调、月经不调、阳痿、性冷淡、消化不良、胸翳气喘等。

按揉3个穴位,通经络


穴位按摩,指合谷穴、内关穴和足三里三个穴位。古人云“合谷内关足三里,日按一遍健全身”,此三穴为历代医家强身治病之三大要穴。对此三大穴位进行按摩,有病则治病,无病则强身。

合谷穴



合谷穴位于手背面第一、第二掌骨之间,近第二掌骨桡侧。合谷穴为大肠经原穴,对于大肠经循行之处的组织器官的不适与疾病有一定的疗效。对于发生在头部、颜面部、上肢等部位的疾病,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。

内关穴



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。内关穴为心包经络穴,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、心肌炎、心律不齐、胃炎等。

足三里



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足三里为胃经合穴,它具有调理脾胃、补中益气、通经活络、疏风化湿、扶正祛邪之功能。

调整经络不通还可以



1、进行适当运动:运动可以促进经络通畅,积极进行户外的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,保持身体气血通达。

2、调整生活习惯:改善作息时间,保证充足的睡眠,避免熬夜。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,避免受凉受潮,避免生闷气。

3、合理饮食:保持饮食均衡,多吃新鲜蔬菜水果,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。尽量少吃油腻,辛辣,生冷,寒凉的食物。


备案号:浙ICP备20230375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