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要多补津液少喝水!这3碗生津水,赶走口干、咽干、皮肤干!

24 2025-04-07

天气回暖以后,常见的感受就是——干: 

嘴巴干干的,水没少喝,过一会还是喊渴 

喉咙干干的,时不时还干咳两声 

鼻子干干的,有时痒痒的总用手揉 

皮肤干干的,摸起来没那么滑嫩了 




 


有不少孩子觉得自己口唇干燥,皮肤瘙痒,喝水也没有办法缓解。  因为这并不是缺水,而是燥气在捣乱。 

 春风拂面看似温柔,实则暗藏 “燥”性。 
 一方面,从五运六气来看,今年是金运不及的一年,金不足以制风木,而火更易胜金,易风火大作。  表现出来就是“风大、燥重、火旺”。 
 尤其是小孩子,属于“稚阴稚阳之体”,更容易被燥气欺负。  清明后,阳气升发得更厉害,如果津液不足,那么难免会出现“上火”的症状。 

 而燥在中医属于阳邪,最喜欢往上升发,所以小孩子最先出现干燥的表现就是在头面部。 






 另一方面,津液不足,光靠喝水是无法缓解。  喝进去的水,大部分是无法转化成身体需要的津液,反而在身体里 “溜达” 一圈就出去了,就会老觉得口渴。 
 《素问》说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”。 
 意思是说饮食水谷在进入身体之后,由脾胃运化,再经过大肠,小肠一起努力才能最终形成津液。 
 所以水喝的再多,但是脾胃没有运化好,照样补充不了津液。而且在津液运化的过程中,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饮水过多,还可能导致脾湿,阻碍水液运化。  那么,想要真正润燥解燥,还得补充津液,才能让身体真正“喝饱水”。 我们该如何补充呢? 

 这里给大家推荐三款简单的饮品。 



 一、黑豆水 
 春天的火气,有一部分原因是肾精不足、阴虚导致的“虚火”。所以清热解毒的方式不仅没效,反而可能越用越严重。 
 春天肝木向上生发,但如果滋养树木的水分不足,树木就没办法向上生长,开枝散叶。 
 人也一样,如果肾精、肾阴不足,水不涵木,则肝木失养,生发不利。肾阴不足则会生热,致虚火上浮导致“上火”。 
 表现五心烦热、两颧潮红、盗汗、头晕耳鸣、口干舌燥、小便黄赤等,舌头多偏红少苔。 

 而黑豆补肾,其实重点就是在滋肾阴,把肾水补起来,虚火自然能下引,从大小便排出去,让心肾相交,水火相济;而肾主收藏,所以黑豆还有收敛的特性,可以把虚火变成肾中之阳;特别是那种绿心黑豆,青色属木,同时可以收敛胆经浮越的相火。  黑豆还归脾经,能健脾和胃、利水消肿,帮助改善脾胃虚弱、运化无力导致的食欲不振、腹胀腹泻、倦怠乏力,以及水湿内停引起的肢体浮肿、小便不利等症状。 




 二、浓藕汤  
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日熬浓藕汤饮之,久久自愈,不服他药可也。" 

 特别是阴虚肝旺、内热血少之症,比如爱上火、失眠、口渴、发怒、烦躁等都能缓解。 

 春主肝,爱生气、郁闷的人就很容易肝郁,多吃藕还有疏肝解郁的作用。 




 三、五汁饮  

此方出自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的《温病条辨》,条文日:“太阴温病,口渴甚者,雪梨浆沃之,吐白沫粘滞不快者,五汁饮沃之。” 

 五汁饮中,莲藕甘寒,可以清热生津;梨清肺化痰,生津止渴;荸荠清热生津,化痰消积;甘蔗清热生津,润燥和中;白茅根凉血止血,清热利尿。 

 五鲜和用,非常有助于生津止渴,清热润燥。  当然,以上茶饮并不是让你一天喝很多次,古训云:不渴不饮、饮必热饮、饮必三口。尊重身体的本能,开始感觉到渴才喝水,身体需要了才喝水。 


 除了食疗以外,我们还要少吃容易“上火”的食物,比如辣条、烧烤等辛辣刺激的;巧克力蛋糕等高热量高糖的;炸鸡等煎炸油腻的食物。 



 还有生活中的一些细节: 

熬夜伤津液,容易阴虚火旺。所以,要在每晚11点前入睡。 

经常生气,容易导致气机不顺畅,气机郁滞日久也生内热。所以,时刻保持轻松、愉悦、平和的心情很重要。

衣服穿得太厚、不透气,也会导致体内的热散不出去。所以,要根据气候适当增减衣物,避免出汗。 

 最后,再介绍一个古代非常盛行的道家养生术——吞津。 





 所谓吞津,其实就是吞咽口水。道家将唾液称之为“金津玉液”,除此之外,“琼浆”“玉泉”“华池之水”指的也都是它。 
 他们认为唾液是人体津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吞下去之后,可以生化津血,滋养五脏六腑。同时吞津的方法也很简单,随时随地,都能练习。 
  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,真正的滋润并不在于喝下多少杯水。 
 读懂春天给予的养生启示——润物细无声的滋养,才是对抗春燥的上善之道。
备案号:浙ICP备202303755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