睡不醒·睡醒后困,都是“湿困脾阳”惹的祸
《黄帝内经》认为“阳气盛则嗔目,阴气盛则瞑目”。意思就是说,火旺之人睡不着,寒盛之人睡不够。
《丹溪心法》也认为“脾胃受湿,沉困无力,怠惰嗜卧”。通俗解释:体内湿气太重,困住了脾升清降浊的功能,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清窍失养,脑失神用,就会出现头脑昏沉、嗜睡多醒、全身困重、疲乏倦怠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泻等症。
那么,我们人体湿气究竟从哪里来?中医将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。
外湿多因环境潮湿、涉水淋雨所致,内湿多由过食生冷而致脾阳受损。
据临床观察,现代人湿气重的人越来越多,主要原因之一就是“吃的太好,动得太少”。 每天肥甘厚腻及寒凉食物吃得太多,或长期服用清热泻火的药物,损伤了脾胃阳气和运化功能,聚湿生痰;加上运动不足,出汗减少,湿气没有出路;或过度贪凉,经常使用电风扇、空调等,均可导致体内湿气过多。
而湿属阴邪,有黏滞、重浊、向下的特性,容易阻碍脾胃胃肠,也容易停留肌肉皮肤之间,阻碍人体的气血运行,导致发生各种症状。
通常情况下,脾虚湿困,容易发生食欲不振、消化不良、口淡乏味、大便黏滞、身体困重、关节屈伸不利、身体浮肿、总也睡不醒、舌苔厚腻的症状。
脾胃是湿邪化生的重要来源,当脾胃虚弱,湿邪困阻的时候,体内的水分和污浊,不能正常的排泄,就会导致脾虚湿困的症状。
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去”,由于湿邪具有黏滞不化,缠绵胶着的特性,因此,如果体内湿气太重,吃食物或外治等方法效果不佳,就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处理。
中医处理的重点在于温阳健脾胃祛湿,脾胃阳气犹如大自然的阳光,阳光充沛,阴霾湿浊自然消散;而脾胃健壮,能够正常运化水湿,湿邪也就不容易在胃肠之间停留,所以温阳健脾胃是重要的祛湿方法。
临床有几个中药配方或中成药比较好用:
1、附子理中丸,有温中健脾、散寒祛湿的功效。
2、健脾丸,有健脾补气、和胃助消化的作用。
3、参苓白术丸能够健脾补气、利水祛湿止泻。
4、藿香正气丸(水)主要是理气宽中,去湿止痛。
除此之外,平常多运动,能促进机体代谢水湿的能力,要尽量饮食清淡,容易消化为主,少吃生冷寒凉,少吃肥腻,注意避免潮湿的环境,都是预防脾虚湿困的重要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