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:再见,孩子的胃强脾弱
家长常说,孩子有一段时间就这样,特别能吃,永远吃不饱的样子,小嘴巴不停,这么能吃,反倒不长肉,比小时候还瘦了很多,而且睡眠也不好,晚上不到12点不睡觉,半夜易醒哭闹。这就是典型的胃强脾弱。
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,气血升化之源,孩子的脾胃不好有4个特点:
一、平时胃口挺好,吃的也正常,但就是不长肉
二、孩子鼻梁和眼眶,总有一块是发青的
三、晚上睡觉特别不安稳,有睡前咳嗽,或晨起咳嗽
四、从中医角度讲多数是属于胃强脾弱,能吃,但是消化吸收不好,产生了积食,那么积食在胃里面就会导致食积化热,孩子就会出现老出汗,睡卧不安,这样会影响到生长发育,同时这种情况,也容易感冒,出现咳嗽,流鼻涕。
有吃货的胃
却没有吃货该有的脾
《胃强》主要是指食欲六进,进食量超出一般,孩子吃进去的食物消化不了,积在胃里,形成胃火。
表现:脾气急、腹胀、口臭、口腔溃疡、胃部不适、大便干,嘴唇红红、出汗。
《脾弱》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薄弱,因脾失运化,不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五脏四肢,进而不能荣养四肢
表现:孩子四肢消瘦,个子小、脸色黄、头发黄、易积食趴睡、易反复感冒
孩子为什么胃强脾弱?
1.喂养过度
孩子胃口好,但是舌苔厚,说明脾胃有积食,体内的营养物质没法完全消化。这种情况下,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安排消积食疗,并适当减少饮食量。
2.只消积不健脾
胃强脾弱的病根在脾,其根本原因是脾虚。因此,当积食消退后,家长就要抓紧时间健脾,增强脾的消化能力,对抗旺盛的胃火,“只消积不健脾”是极其错误的调养方法,不停地进攻,又不补充“粮草”,只会导致孩子的脾味越来越虚,越消越积!
3.过度清热
胃强脾弱的孩子很容易上火,但若动不动就用板蓝根、七星茶、鱼腥草等偏寒冷的凉茶来帮孩子清热,会让脾胃更加虚弱。脾要温养,最怕寒凉的饮食。
胃强脾弱,能吃不长肉的孩子,想要强壮起来,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:
1、防积食
发现舌苔、口气、大便、睡眠不正常时,就要警惕积食,积食时用三星汤消积,搭配素食。
三星汤:谷芽10g,麦芽10g,山楂5go(材料炒一下更温和)
积食有热有湿的,加木棉花5g。
积食有便秘的,加莱菔子10g。
积食有湿又体质虚寒,加茯苓10g,陈皮3g。
2、健脾补脾
消化好时就可以安排健脾补脾的食疗,比如用太子参、五指毛桃、白术、茯苓、山药、芡实等煲汤煲粥。一周2-3次,坚持一段时间。
四神汤:山药10g,莲子10g,茨实10g,茯苓10g
小儿四君子汤:太子参10g,白术10g,茯苓10g,炙甘草6g。
健脾养胃汤:太子参5g,白术15g,山药10g,谷芽5g,陈皮1g。
3、政补兼施
若孩子积食问题比较反复,找不到健脾机会,可以给孩子用桃苓汤,喝3天停4天,坚持一段时间,能起到健脾祛湿、清热生津的功效。
桃苓汤五指毛桃15g,土茯苓10g,芦根8g,鸡内金6g,猪瘦肉50g(2岁以上辨证服用)
4、清胃火
若整个舌头都是红的,吃很多都喊不饱,可能是“胃火”过旺。可以用益胃汤,滋阴生津清胃火。无论是哪种“火”,归根结底,更重要的是好消化,避免积食。
益胃汤:沙参5g,玉竹5g,桔梗5g,麦冬5g,生地5g,瘦肉50g
5、健脾疏肝
孩子平时脾气差,脾胃易有虚热,白术佛手汤能健脾疏肝。
白术佛手汤:白术10克,佛手6克,土茯苓15克,陈皮2克,猪瘦肉适量。
如果脾气爆,还有眼屎多,冬斛饮能滋阴清热、平肝明目。
冬斛饮:石斛8~10克,麦冬8~10克,菊花3克,枸杞子5克。
白术佛手汤+冬斛饮也可合并一起煮,更适合胃强脾弱,气虚偏阴虚体质的孩子。一周1-2次。
6、喂养更关键
其实,日常喂养其实是比食疗方更需要家长关注、调整的关键。
①把食物煮得更软烂,营养均衡的前提下,先要控制孩子的食量,每顿七分饱、以清淡为主。
②二餐变五餐:
减少喂养量后,孩子确实饿得受不了的,建议把孩子的每日3餐拆分成5餐,以少食多餐的形式满足孩子的食欲,还能把每日的消化重担分散,减轻脾胃受累。
注意,孩子睡前1小时不宜再进食。而且,有了加餐后,每餐的食物分量就要相应減少。
③选择饱腹感更强、更好消化的食物。如果孩子偏爱吃肉,调整饮食的时候,也要适当减少肉类摄入。用豆制品代替之前吃多的肉类,也是好方法。还可以选择饱腹感强、富含纤维的食物,比如馒头、番薯、南瓜;肉类的选择上,高蛋白低脂肪也是增强饱腹感、避免过于厚腻、又好消化的首选,还可以适当多选择清心养肝的食物,比如莲子、麦冬、百合、菊花、胡萝卜等。煎炸烤制的食物、零食、甜食,一定要少吃甚至不吃。
如果家里的孩子年龄在3岁以上,以下这几种情况,比如说能吃、不消化、积食、不长个、便秘、大便干、厌食,或者有鼻炎,或者有腺样体肥大,慢性咳嗽、多动、抽动等儿科问题。一定要重视起来,尽早食疗,避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