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春分3不做,整春病不沾”!今日春分,不论男女,都要以坐月子的态度来养生!

21 2025-03-20
不知不觉,今天就进入春分了。 

 一个“分”字,将春天分成两半:一半寒,一半暖;一半阴,一半阳。





“春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 
 春分15天,最讲究阴阳平衡:白天黑夜各占12小时,全天温度适宜,不冷不热。 
 春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应着“五体”中的“筋”。 
 春天易伤肝,而肝主筋,肝伤则易致筋脉失于濡养,产生颈肩腰腿疼痛、风湿、类风湿等等。





其次,春三月,肝气生发,肝阳易升,容易引起头昏、头晕、失眠、焦虑、抑郁。而肝木生发太过,容易克伤脾土,则会产生一系列的胃肠道问题。 
 春分时节木旺土衰,养生宜疏肝火而养脾胃。  所以,朋友们,一定要顺天时,在春分后施行助阳祛寒的“春分灸”,健脾暖胃,柔肝伸筋。 
 怎么做呢?如果觉得不错,可以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,方便日后查阅哦。 


 疏肝养脾强体质 春分灸 
 春分灸是“节气灸”的一种,是对“三伏”、“三九”天灸的补充。它对人体脏腑有强壮作用。 
 还能培壮元阳、扶助正气,从而巩固“三伏”、“三九” 天灸的治疗效果,起到到增强抗病能力、调理体质、治疗某些慢性病的目的。




我们在进行“春分灸”时应注意补益和升发都不易太过,灸疗时间要适当缩短,建议每个穴位5-15分钟即可。 
以肝经脾经、胃经的腧穴为主要艾灸点,可常艾灸肝俞、脾俞、太冲、足三里,灸不了的朋友也可以采用穴位按揉。
 
 第一、肝俞穴 
 艾灸此穴有疏肝理气、降火退热、益肝明目、行气止痛等作用。





第二、脾俞穴 
 脾脏的湿热之气,借由此处向膀胱经疏散,故名脾俞穴,具有和胃健脾、升清利湿的作用,是脾脏最重要的保健穴之一。




第三、足三里 
 此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,是胃经气血流经此处形成的较大气血场,具有调理脾胃、补中益气、通经活络、疏风化湿、扶正祛邪的作用。




除了以上身体容易出现的不适,春分前后,还会出现春困的现象。春困虽然不是病,但是不注意也可能影响日常的工作生活。  
 春困是因为人体潜伏了一个冬天的阳气也跟着散发开来,以供生长和活动的需要。  如冬天潜藏和储蓄的阳气不能满足春天生发的需要,人就会出现“春困”的症状。 
 在中医的解释就是气虚,而西医则认为春困是脑部供氧不足的表现。





用中医艾灸疗法,艾灸关元  养生穴,可有效缓解春困症状。除了艾灸关元穴外,配合足三里和太冲等养生穴,更易缓解春困问题。   


 第四、关元穴 
 此穴具有培元固本、补益下焦的作用。常艾灸关元穴可强身健体,延年益寿,同时,但凡遇到元气亏损之疾病也都可艾灸此穴。



春分养生


做到3宜3忌 
 宜心平气和 忌大悲大喜 
 在春天,我们要做到心平气和,保持轻松愉快、乐观的情绪,从而安养神气。 
 切忌大喜大悲、情绪波动剧烈而不利于肝气疏泄 ,应与春分时节的“阴阳平衡”特点相应。 

 春分时节,春光明媚,莺飞草长,桃红李白,百花盛放,此时仍然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,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与好友结伴郊游,增广见闻 ,以利于肝气的疏泄。 



  

 


宜春捂 忌贪凉 

 虽然春分天气日渐暖和,但日夜温差较大,而且仍不时会有寒流侵袭。 
 此时,要注意添减衣被,“勿极寒,勿太热”,穿衣可以下厚上薄,注意下肢及脚部保暖,最好能够微微汗出,以散去冬天潜伏的寒邪。 

 尤其是老人及小孩,抵抗力差,容易患感冒或风疹等传染病,更应注意适时添减衣被,可以多晒太阳,以利祛散寒邪。 



  

 


宜食辛 忌食酸 

 春分与惊蛰同属仲春,此时肝气旺,肾气微,故在饮食方面要戒酸增辛,助肾补肝。  同时,由于肝气旺,易克脾土,而且今年在进入节气后,为寒水当令,雨水较多,易生湿,因此饮食方面同时也要注意健运脾胃,健脾祛湿。   
 饮食上可多吃姜、葱、荞、韭菜、淮山、土豆、椰菜、鸡肉、鲤鱼、 鲫鱼等,同时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。 

 





这里,也给大家分享个我自己日常在喝的一个“三花疏肝解郁茶“,可以在春分后饮用。 

 取6朵月季花、6多玫瑰花、12多茉莉花,沸水冲泡,即可当茶饮用。 

  




 此茶能疏肝理气,活血通脉,解忧郁,调理肝火引起的睡眠问题。经常喝,还能预防黄褐斑,美容养颜~ 
 好了,今天的春分内容就分享到这里,你学会了吗? 

 

最后,觉得有用的朋友动动手帮我点亮【点赞】、【爱心】,别忘了把文章【分享】出去,让更多朋友懂得顺时养生,守护健康。


备案号:浙ICP备2023037554号